站内搜索
摘要: 《内经》认为“寒邪”是致痛的重要原因,寒邪属阴,其性凝滞、收引,导致经脉拘急挛缩、气血凝滞不畅,表现出“不通则痛”和“不荣则痛”;并以部位为主,兼顾致痛病因病机、疼痛性质、缓解方法、主要伴见兼症等对疼痛进行了分类。
关键词:《内经》; 疼痛; 内涵; 分类
“痛,病也”(《说文·疒部》) ,是临床最常见的病症之一,可发生于患病机体的任何一个部位。《内经》论痛的内容丰富而翔实,在685次(疼5次)论痛之中,全面体现了疼痛的内涵,并以部位为主,兼顾致痛病因病机、疼痛性质、缓解方法、主要伴见兼症等进行分类。
1 疼痛的内涵
痛证是以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病症的综合概念,《内经》以举例的形式专章论述。“经脉流行不止,环周不休,寒气入经而稽迟,泣而不行,客于脉外则血少,客于脉中则气不通,故卒然而痛”,“痛者寒气多也,有寒故痛也”[ 1 ]。这是《内经》论述疼痛病因病机的纲领,也是后世研究此证的理论依据。原文在肯定人体经脉、气血“流行不止,环周不休”生理状态的前提下,突出了“寒邪”是致痛的重要原因:一则寒邪有凝滞、收引之性,人体感寒则经脉因之而“缩踡”“拘急挛缩”作痛;二则气血因之而凝滞不畅或郁阻不通而疼痛;三则寒邪属阴,易伤阳气,阳气受损,失于温煦,有悖血气“喜温恶寒”特性而出现血气因“寒则泣不能流”[ 2 ]的病理而致痛;四是此处之“血少”是指经脉因寒“缩踡”“拘挛”,血脉外周气血灌注不足之“不荣则痛”。这是《内经》对疼痛内涵及其相关内容最基本的认识。
2 疼痛的分类
疼痛是人类疾病中发生率最高的症状之一,全身任何部位都会在各种不同致病因素、不同机理、不同病种的不同过程中发生,因而疼痛分类就显得十分复杂,例如“其痛或卒然而止者,或痛甚不休者,或痛甚不可按者,或按之而痛止者,或按之无益者,或喘动应手者,或心与背相引而痛者,或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者,或胁痛引阴股者,或痛宿昔而成积者,或卒然痛死不知人有少间复生者,或痛而呕者,或腹痛而后泄者,或痛而闭不通者。凡此诸痛,各不同形”[ 1 ]。此处以14种疼痛的辨证分类为例,既体现了疼痛类型的复杂性,也总结了《内经》时代对疼痛辨证分类的要点及归类方法,如若结合其中685次论述疼痛的内容进行分析,大致可以分辨出当时对疼痛的辨证分类思路。简言之,是以部位分类为主,兼顾致痛病因、致痛病机、疼痛性质、缓解疼痛方法、主要伴见兼症等。
2. 1 头痛头痛是《内经》十分重视的常见病症。“头者,精明之府”[ 1 ] ,为“诸阳之会”,其气与肾通,故六淫外感,七情内伤,或脏气不足,精血亏损等,皆可引起本证。
2. 1. 1病因分类有伤风头痛、伤寒头痛、伤湿头痛[ 1 ]、伤暑头痛[ 2 ]、瘀血头痛[ 3 ]等。
2. 1. 2 病位分类肠胃不和头痛[ 1 ] ,六经头痛如太阳头痛[ 2 ]、阳明头痛、少阳头痛、太阴头痛、少阴头痛、厥阴头痛[ 3 ]、肝病头痛[ 1 ]。
2. 1. 3 病机分类按病机分类的头痛有“厥头痛”、“真头痛”、“偏头痛”[ 3 ]。
2. 1. 4 疼痛特征分类按头痛特征分类者有头“员员(通‘运’、通‘眩’)而痛”[ 3 ]、头“重痛”、头痛“如裹”[ 1 ]、“头尽痛”、“头痛甚”[ 3 ]等。
2. 2 心痛《内经》所言心痛的定位宽泛,既有心前区痛,也有心胸痛,还有心下(胃脘)痛,此处遵循经旨之称而分类。
2. 2. 1 病机分类心痛的病机分类如“真心痛”、“厥心痛”[ 3 ]。
2. 2. 2 病位分类心痛的脏腑定位分类,如“肝心痛”、“肾心痛”、“肺心痛”、“脾心痛”、“心肠痛”[ 3 ] ,心热所致“心痛”[ 1 ]等。
2. 3 胸痛胸痛是以胸膺部位疼痛为主的病证,多与肺、心、肝及相关经脉失调有关。
2. 3. 1 定位分类所谓胸痛的定位分类是以引起胸痛的脏腑而分类的,如心病“胸痛”、肺热胸痛、肝病胸痛[ 1 ]等。
2. 3. 2 病机分类胸痛的病机分类如五脏气热胸痛[ 1 ]、水饮胸痛、肝郁胸痛[ 2 ]等。
2. 4 胁痛胁痛是指胁肋部一侧或两侧疼痛为主的病证。多与肝、胆及其经脉失调有关。
2. 4. 1 肝病胁痛《内经》将肝病胁痛按病机、病性分为种类型,如肝热壅盛“胁满痛”、肝气郁滞“两胁下痛”[ 1 ]、肝血瘀阻“两胁中痛”[ 3 ] 、寒滞肝脉“两胁与少腹,相引而痛”[ 1 ]、燥邪犯肝“两胁下少腹痛”[ 2 ]等。
2. 4. 2 胆病胁痛热郁于胆[ 3 ]或“邪客少阳之络”,均可“令人胁痛”[ 2 ]。
2. 4. 3 心病胁痛“心手少阴之脉”有热[ 3 ]以及“心病”“胁下痛”[ 1 ]。
2. 5 胃脘痛胃脘痛是以胃脘(上腹部,俗称心口、心窝)疼痛为主的病证,又称“心下痛”、“心痛”[ 2 ]、“胃脘当心而痛”[ 3 ]等,多与胃、脾、肝有关。引起胃脘痛者有寒邪犯胃、热邪犯胃、肝气犯胃[ 2 ]、食滞胃脘、胃腑气滞以及脾胃不和而胃脘疼痛[ 3 ]等。
2. 6 腹痛腹痛是指胃脘之下至小腹间疼痛者,多以脾失健运或肠道失于传化而致。《内经》认为以下几种原因均可引起腹痛,如“寒气客于肠胃之间”腹痛、脾胃虚寒腹痛[ 3 ] 、“热气留于小肠”肠热腹痛、湿邪浸渍腹痛[ 2 ]、虫扰于肠则“心肠痛”[ 3 ]等。
2. 7 小(少)腹痛小腹痛是指脐下至耻骨间疼痛的病证,多与小肠、膀胱,女子胞有关。《内经》认为有以下几种原因可致小腹痛,如“寒气客于(肝)脉中则少腹痛”[ 1 ]、小肠实热则“小腹痛,溺赤”[ 2 ]、小肠气滞则“小腹痛”、“水结膀胱则小腹痛”[ 3 ]、“胞痹”小腹痛[ 1 ]等。
2. 8 腰痛腰痛是指腰部一侧或两侧疼痛的病证,由于病人对疼痛感觉的耐受性、敏感程度,以及疼痛范围的不同,又称为“腰背痛”、“腰脽(椎)痛”、“腰尻痛”、“腰股痛”、“腰腹痛”、“腰胁痛”等。《内经》认为引起腰痛的原因虽然“有风、有湿、有寒、有热、有挫闪、有瘀血、有气滞、有痰积”等等,然“肾虚为其本也”(《证治准绳·腰痛》) 。
2. 8. 1 按病机分类按病机对腰痛进行辨证分类有肾病腰痛[ 1 ] 、寒湿腰痛、瘀血腰痛[ 2 ]等。
2. 8. 2 按经脉进行分类腰部是人体主要的负重部位,也是诸多经脉循行之处,所以邪犯诸经,皆可引起腰痛。若按引起腰痛的经脉名称分类,有太阳脉腰痛、少阳脉腰痛、阳明脉腰痛、足少阳脉腰痛、厥阴脉腰痛、解脉(足太阳经的散行部分)腰痛、同阴之脉(足少阳经之别络)腰痛、阳维之脉腰痛、会阴之脉(足太阳经
循行会阴的部分)腰痛、飞阳之脉(阳维脉)腰痛、昌阳之脉(阳跷脉)腰痛、散脉(足太阴之别络)腰痛、肉里之脉(“少阳所生,则阳维之脉气所发”———王冰注)腰痛、督脉腰痛[ 2 ]等。
2. 9 四肢痛“五脏之道,皆出于经隧,以行血气,血气不和,百病乃变化而生”,“人有精气津液,四肢九窍,五脏十六部,三百六十五节,乃生百病”[ 2 ] 。正因为经络气血广泛地分布于人身上下内外各个部位,所以内脏或肢体有病时,上半身可见“膺背肩甲间痛,两臂内痛”“手臂痛”[ 1 ]“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”[ 3 ]等。下半身及下肢可见“尻阴股膝髀腨胻足皆痛”[ 1 ]“膝中痛”“脚下痛”[ 2 ]“(足)小支(趾)支跟肿痛”“足大指(趾)支内踝之前痛”“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”“踵下痛”[ 3 ]等。
2. 10 五体之痛筋、脉、肉、皮、骨五体是构成形体的5个深浅不同的层次,“肺主身之皮毛,心主身之血脉,肝主身之筋膜,脾主身之肌肉,肾主身之骨髓”[ 1 ] ,无论邪气直犯五体或邪犯五脏,均可出现五体之痛。如“筋痛”“脉偏痛”“脉痛”[ 3 ]“肉痛”“皮肤痛”[ 2 ]“骨痛”[ 1 ]等。
2. 11 官窍之痛肝在窍为目,心在窍为舌,脾在窍为口,肺在窍为鼻主候、肾在窍为耳及二阴[ 1 ]。当邪犯官窍或五脏有病时,皆可出现官窍疼痛之证,如“齿痛”[ 1 ]“目痛”[ 3 ] 、“目赤痛”[ 2 ]“目中赤痛”[ 3 ]“嗌痛”[ 2 ]“嗌干及痛”“目锐眥痛”“口中肿痛”“阴器纽痛”“卵痛”“茎痛”“子处痛”“耳痛”[ 3 ]等。综上所述,《内经》对疼痛内涵及分类的论述丰富而翔实,在结合部位论痛时几乎囊括了后世所说的各种疼痛。从头至足,从前胸至后背,从皮肉到筋骨、内脏等等,全面体现了《内经》的疼痛观,为临床实践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。
参考文献:
[ 1 ] 张登本. 白话通解黄帝内经[M ]. 西安: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,2000: 708.
[ 2 ] 傅贞亮. 黄帝内经素问析义[M ]. 银川: 宁夏人民出版社, 1997:833.
[ 3 ] 傅贞亮. 黄帝内经灵枢经析义[M ]. 银川:宁夏人民出版社, 1993:105.